新聞策劃名詞解釋:新聞媒介的一種運作方法,媒介從新聞事實出發,進行創造性地籌劃和安排,合理地調動和利用新聞資源,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新聞策劃,是新聞傳播媒介和新聞... [ 閱讀全文 ]
《永樂大典》名詞解釋:是編撰于明永樂年間的一部大型類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是我國最大的類書,也是最早最大的“百科全書”。... [ 閱讀全文 ]
自媒體至今沒有明確定義,與舊媒體、新媒體對比而生。一般認為是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的獨立空間,可以從事面向多數人的、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信息傳播的... [ 閱讀全文 ]
對正在發生并持續發展的新聞事件,在一個時間內進行多次連續的報道。... [ 閱讀全文 ]
蒙太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蒙太奇指所有鏡頭之間的組接,主要為敘事性和抒情性;狹義的蒙太奇指從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派生出來的手法,它通過兩個以上鏡頭的組接產生令... [ 閱讀全文 ]
背景名詞解釋: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后,儒家書籍被奉為經典,法定為教科書,設專門博士官講授,成為判斷是非標準與決策依據。儒學被定為官學,必須有一部標準本作... [ 閱讀全文 ]
竹木簡牘名詞解釋:把文字寫到或刻到經過整治的竹片或木板上。單片竹為簡,編簡成策,單片木未寫字稱版,寫字稱牘。與書籍有關的字篇、籍、簿、牒。時間從上古時期(甲骨文同期)到東... [ 閱讀全文 ]
出版是將作品編輯加工后,經過復制向公眾發行,是一個由編輯、復制、發行三個階段聯結而成的有序的過程。... [ 閱讀全文 ]
視聽語言是由聲音和畫面兩個元素系列構成的立體的、非線性的語言系統。這兩個系統是同時出現,相伴相生,不可分離的。這兩個系統同時出現時,隨之出現了聲畫關系。視聽語言就... [ 閱讀全文 ]
現實題材電視劇以其厚實而凝重的社會歷史生活內蘊;鮮活生動而獨具魂魄的時代人物塑造和人性禮贊;蕩滌靈魂和澡雪精神的審美理想和價值訴求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2010年反映... [ 閱讀全文 ]
1.電視編輯名詞解釋:一,電視編輯是將前期采訪、構思、拍攝的素材鏡頭經整理后,確定編輯點和轉場方式,把素材鏡頭組合編輯成節目母帶,疊加字幕和圖形,最后配加音響效果和音樂的處... [ 閱讀全文 ]
1.【廣播電視的數字化】---主要指用數字技術取代廣播電視業務操作中傳統的模擬技術,這不僅意味著設備的更替和制作、播出、傳輸及接收模式的改變,還意味著整個廣播電視媒介... [ 閱讀全文 ]
1.報紙名詞解釋:報紙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2.版面主編名詞解釋:是負責設計、組拼報紙版面的編... [ 閱讀全文 ]
“朝報”(附開元雜報)名詞解釋:唐孫樵《讀“開元雜報”》中,記載的開元時期一種每天條布于宮門外的朝政簡訊的的載體。每天公開發布,內容完全是宮廷新聞,作為中央政府公開發布宮... [ 閱讀全文 ]
邸報名詞解釋:中國古代報紙的統稱,始于唐宋、明清有所發展,不同時期表現形式不同,是封建王朝傳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內容多為皇帝旨諭、大臣奏章、官吏獎懲、軍事戰報等。... [ 閱讀全文 ]
進奏院狀名詞解釋:一種上行官文書,是進奏官專門提供給節度使本人閱讀的情況匯報資料。內容有軍政情報、地方駐京官員的表現。唐代進奏院狀新聞內容很多,但只送節度使(觀察)使本人... [ 閱讀全文 ]
小報名詞解釋:中國古代民間私自發行的傳播媒介,是宋代信息傳播活動發展的一個全新的現象。最早出現于北宋末,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會動蕩不安內憂外患嚴重的產物。由部份膽大官吏透... [ 閱讀全文 ]
“京報”名詞解釋:中國古代報紙的完備形式,與近代報刊最接近的古代新聞傳播工具。始于乾隆,清中葉后日趨盛行。內容仍局限于宮門抄、明發諭旨和大臣奏章,但有民營報房定期印刷、公... [ 閱讀全文 ]
《東西洋考》名詞解釋:1833年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廣州,宗教內容已退居其次的宗教性報刊。為宣揚西方文化的優越,征服中國人驕傲自大的排外心理。宣傳中外人士間的行為準則,介紹東南... [ 閱讀全文 ]
《察世俗每月統計考》名詞解釋:1815年倫敦布道會傳教士米憐,馬六甲,宗教宣傳性質的中文月刊,作為他協助馬禮遜對華主要的傳教工具,揭開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發展第一頁。以“闡發基督教... [ 閱讀全文 ]
《蜜蜂華報》名詞解釋:1822年葡文周刊,主編安東尼奧,當時的葡萄牙執政黨在澳門的政府機關報,我國第一份外文報紙。附數種增刊,一年后因執政黨被推翻而???。... [ 閱讀全文 ]
《廣州記錄報》/《廣東紀事報》名詞解釋:1827年英商馬地臣和美商伍德,廣州,商業性報紙。雙周刊~周刊。貨價行情,航運消息,廣泛刊登政治時事新聞評論,關于中國的新聞和材料占相當多... [ 閱讀全文 ]
《遐邇貫珍》名詞解釋:1853年,英國傳教士麥杜斯,香港。馬禮遜教育會出版,香港中環英華書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報刊,也是最早使用鉛印的中文報刊。仍沿用線裝書的裝禎形式,... [ 閱讀全文 ]
《北華捷報》/《字林西報》名詞解釋:1850年,英商奚安門(Shearman)創辦并任主編,字林洋行發行。商業性周刊,周六出版,對開一張,上海的第一份近代報刊。主要刊登商業性材料,后被指定... [ 閱讀全文 ]
《六合叢談》名詞解釋:1857年上海,英國倫敦會傳教士亞歷山大... [ 閱讀全文 ]
《上海新報》名詞解釋:1861年,字林西報館,伍德、傅蘭雅、林樂知等,上海最早商業性中文報紙。初為周刊,兩個版面,一版商業信息和新聞,二版全為商業性內容。后改周三刊,擴為4版,二... [ 閱讀全文 ]
《萬國公報》名詞解釋:前身是1868年《中國教會新報》周刊,(美國監理會傳教士林樂知任主編,宗教內容為主,教友中影響。)1874年9月第301期改名《萬國公報》,讀者擴展到社會各界人士,... [ 閱讀全文 ]
《申報》名詞解釋:舊中國最有影響的一家報紙。第一家在外國人所辦的報刊中一直由中國人主持筆政的。1872年初創兩日刊,與《上海新報》的時效競爭中改日刊。英商美查(ErnestMajor)辦報目... [ 閱讀全文 ]
《澳門新聞紙》名詞解釋:1838林則徐廣東禁煙,選澳門“探訪夷情”,派人搜集外報,聘通外文的國人,秘密翻譯《廣州周報》和《廣州紀事報》兩家英文周報以及新加坡、孟買、加爾各答、倫... [ 閱讀全文 ]
《字林滬報》和《新聞報》名詞解釋:《字林滬報》創刊于1882年,字林洋行主辦?!缎侣剤蟆穭摽?893年中外合資到后來股權全部歸英商丹福士所有。兩報吸取《申報》經驗,聘中國人為主筆,... [ 閱讀全文 ]
《昭文新報》名詞解釋:1872年漢口艾小梅創辦,一直被視為第一份國人自辦報刊?!胺孪愀?、上海之式而作”,白鹿紙印刷,最初是日刊,但因銷路不暢,三月后改為五日刊,所載“奇聞逸事居... [ 閱讀全文 ]
《沙架免度新錄》名詞解釋:1856年加利福尼亞薩克拉門托(Sacramento),大量華僑聚居于此。此前,舊金山出版過美國人主辦的華文報刊。為真正為華人說話,廣東籍華僑司徒源集資創辦中國人自... [ 閱讀全文 ]
《匯報》名詞解釋:于清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三(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創刊。日刊。由招商局總辦唐景星(廷樞)、上??h知縣葉廷眷“捐款首倡”,以官民集資入股形式創立報社,擁有資金銀1萬... [ 閱讀全文 ]
《循環日報》名詞解釋:我國近代最早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的報紙之一。1874年,香港,王韜。評論時政、鼓吹變法,主張政治上建立軍民共治國,經濟上實現國家富強,外交上維護國家主... [ 閱讀全文 ]
《萬國公報》/《中外紀聞》名詞解釋:《萬國公報》1895年北京。是維新派創辦的第一家報紙??涤袨楠毘薪涃M,梁啟超主持筆政。委托民間報房木板雕刻,隨報房所印《京報》一并免費送京官閱... [ 閱讀全文 ]
《強學報》名詞解釋:1896年上海強學會機關報??的舷滦麄骶S新變法的結果。何樹齡等主編,五日一出,鉛字印刷,頁數不等,免費派送。政治色彩更濃厚,旗幟鮮明倡導變法,警告名詞解釋:“窮則變... [ 閱讀全文 ]
《實務報》名詞解釋:1896年上海,維新派華東重要輿論陣地。初期,梁啟超一人負責編纂工作,先后發表了數十篇政論,最著名最有影響的是《變法通議》,連載數期,涉及當時政經濟文化軍事... [ 閱讀全文 ]
《知新報》名詞解釋:1897年澳門。維新派華南重要輿論陣地,政變到《清議報》創刊前維新派同封建頑固派相斗爭的唯一報刊。出版較早、時間最長,康親自策劃,巨商何廷光出資,特邀梁籌辦... [ 閱讀全文 ]
《湘報》名詞解釋:1898年長沙,通俗日報、南學會機關報,為滿足日益高漲的維新運動需要而創辦。主編唐才常,書冊式,每日一冊,頁數不等,設有多個欄目,初具近代綜合性報紙的規模。對... [ 閱讀全文 ]
《湘學新報》名詞解釋:甲午戰爭后,1897年湖南維新志士長沙創刊。旬刊,講求實學、新學為主,宗旨為倡新學、開民智、育人才、圖富強,設有六個固定欄目,每欄由專人編輯,每期裝訂成冊... [ 閱讀全文 ]
《國聞報》名詞解釋:1897年天津,維新派創辦的第一份日報。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華北重要輿論陣地,創辦人嚴復屬維新右派,不贊成倡民權、開議院,且少與康梁交往。在維新派報刊中獨樹... [ 閱讀全文 ]
《中國日報》名詞解釋:1900年香港,中國最早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報紙。興中會創辦的第一份機關報,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辦報活動的興起。孫中山親自操辦辦報地點、報紙名稱、經費... [ 閱讀全文 ]
《開智錄》名詞解釋:是“三自”鄭貫公與馮樊龍、馮斯欒等人在日本創辦的第一個宣傳資產階級思想的報刊。由《清議報》報館代印代發。不久《開智錄》的革命傾向被?;庶h發覺被迫???,... [ 閱讀全文 ]
《蘇報》名詞解釋:1896年上海,創刊人胡璋以其日本妻子名義注冊,打著日商招牌發行,內容多是市井瑣事和作奸犯科的社會新聞,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黃色新聞和敲詐勒索之事被人控告,... [ 閱讀全文 ]
《清議報》名詞解釋:1898年橫濱,政變后?;蕰诤M廪k的第一個機關報,梁啟超,旬刊。辦報宗旨名詞解釋:“專以主持清議、開發民智”,猛烈抨擊慈禧把持朝政,擁護光緒帝復位;大量介紹西方資... [ 閱讀全文 ]
《民報》名詞解釋:1905年東京,創刊標志資革派報刊進入成熟階段。孫中山為其撰寫發刊詞,第一次概括“三民主義”的主張,以此為報紙主要宣傳內容,有統一明確的宣傳宗旨和綱領。大型月... [ 閱讀全文 ]
《新民叢報》名詞解釋:1902年橫濱。梁啟超仿效西方大型綜合性雜志創辦的一份半月刊,宣稱要辦一份“足于東西各報相頡抗”的報刊。內容豐富、編輯嚴謹、印刷精美為“中國報界前此未有”... [ 閱讀全文 ]
《時報》名詞解釋:1904年上海。戊戌政變后?;庶h在國內創辦的第一份報紙??甸T弟子任經理和主筆,梁也參與過策劃。該報在創刊始以執中公允的姿態出現,既批判頑固派又批判革命派。新聞... [ 閱讀全文 ]
《中國女報》名詞解釋:1907年秋瑾。以婦女為主要讀者對象,以爭女權、爭獨立、爭解放為宗旨,出版了兩期即被封建統治者封閉。... [ 閱讀全文 ]
《大公報》名詞解釋:1902年天津,英華得天主教資本家、神父、法使館的支持,自任社長,撰寫政論文章。該報政治上傾向君主立憲,卻擯棄“猥邪瑣屑之事”,以“敢言”、“替勞苦大眾說話... [ 閱讀全文 ]
《神州日報》名詞解釋:1907年上海,于右任辦的第一家報紙,也是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第一家大型日報。該報在有聞必錄的掩護下,詳細報道了秋瑾烈士遇害的經過和各地武裝起義的消息,揭發... [ 閱讀全文 ]
《大江報》名詞解釋:1911年漢口,文學社機關報。前身《大江白話報》。詹大悲創辦、總經理、總編輯。多人參與編撰工作。特色名詞解釋:1)以新軍士兵和下級軍官為主要讀者對象;2)旗幟鮮明,敢... [ 閱讀全文 ]
“豎三民”名詞解釋:1)《民呼日報》1909年上海租界于右任自任社長,范光啟、等為編輯,報名取“大聲疾呼,為民請命”之意。宣傳同盟會綱領,介紹西方社會政治學說,揭露貪官污吏的罪行... [ 閱讀全文 ]
《新青年》名詞解釋:1915年上海,群益書局,陳獨秀作為“救國救民”的輿論基地。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初名《青年雜志》,第二卷改本名。16開月刊,每6號一卷。創刊號發刊詞《敬告... [ 閱讀全文 ]
《每周評論》名詞解釋:1918年北京,《新青年》同人為適應新形勢創辦的一份小型政治時事評論報紙。一樣以“輸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學”為己任,以“主張公理,反對強權”為宗旨,重在... [ 閱讀全文 ]
《湘江評論》名詞解釋:1919年長沙,主編毛澤東,湖南學生聯合會機關報。4開4版、小型周報,全用白話文寫作,以評述為主,精心編輯,發表評論文章近40篇,長篇政論分析總結歷史經驗,深刻... [ 閱讀全文 ]
《天津學生聯合會報》名詞解釋:1919年,主編周恩來,天津學生聯合會機關報,對開大張日報,后改三日刊,有時發號外。評述為主,“飛飛”評論精辟,富有戰斗性。創刊號社論《革新、革心... [ 閱讀全文 ]
“三勞”工人小報名詞解釋:《勞動滬界》、《勞動京音》、《勞動穗者》名詞解釋:出版背景、基礎、宣傳宗旨、讀者對象、編輯版式等都基本相同,被稱為兄弟刊物。被工人群眾報看作“喉舌”,解... [ 閱讀全文 ]
《共產黨》月刊名詞解釋:1920年上海法租界,中國上海發起組創辦的半公開的機關刊物。早期共產主義者學習黨的基本知識的必讀教程,醞釀建黨的重要紐帶。16開本,每期約50頁??锊粯司幱?.. [ 閱讀全文 ]
《勞動者》名詞解釋:1920年廣州,廣東共產主義小組創辦的工人周刊,以《勞動歌》為題最早譯載了《國際歌》歌詞。宣傳只有組織起來,推翻現存制度,實現社會主義,才能得到解放。受到影... [ 閱讀全文 ]
《勞動音》名詞解釋:1920年,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創辦的工人周刊,編輯鄧中夏、羅章龍等。內容版式與《勞動界》基本相同,著重反映受壓迫的悲慘生活,發表評論給以支持,并指導工人正確的... [ 閱讀全文 ]
《勞動界》名詞解釋:1920年,中共上海發起組創辦的工人周報,陳獨秀、李漢俊負責編輯,《新青年》社發行,宗旨“改良勞動階級的境遇”,語言淺顯、事例生動,向工人介紹馬義基本理論,... [ 閱讀全文 ]
《向導》周報名詞解釋:1922年上海,中共中央第一個政治機關報。16開周刊,總書記陳獨秀親題刊名、撰發刊詞、各種政論、專論200余篇。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指導該報籌建,參加前期編撰。中央... [ 閱讀全文 ]
《中國青年》周刊名詞解釋:1923年上海,32開本,每滿25期合一卷出版。中共成立后和大革命時期最有影響的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報。首任主編惲代英。惲和蕭楚女為讀者最喜歡的編撰人。宣傳宗旨... [ 閱讀全文 ]
《勞動周刊》名詞解釋:1921年上海,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機關報,中共領導下的第一張全國性工人報紙,主編李啟漢等,每期發行多達5000份,累計16.5萬張。從現存幾期看,大多出版于罷工高... [ 閱讀全文 ]
《中國工人》月刊名詞解釋:1924年上海,2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機關刊物,鄧中夏、羅章龍先后主編。引導工人參加政治斗爭,結合工人爭取目前利益的斗爭和國民革命,把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和... [ 閱讀全文 ]
《政治周報》名詞解釋:1925年廣州,16開期刊,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主持出版的中央級機關報。毛澤東主編。主載國民黨中央和廣東革命政府的重要會議、文件、報告,知名人士的撰稿,部分新聞... [ 閱讀全文 ]
《熱血日報》名詞解釋:1925年上海,五卅運動中,中共中央創辦的黨報史上的第一份日報,是中共為加強五卅運動的宣傳專門出版的4開4版日報,瞿秋白為主編,每期1萬字,刊載短小時評,讀者... [ 閱讀全文 ]
《京報》名詞解釋:1918年北京,邵飄萍獨立創辦,自任社長。1919年8月因揭露段祺瑞賣國政策被封。邵流亡日本,1920年皖系軍閥倒臺后,回國恢復出版,銳意改革,使該報成為北方一份有影響的... [ 閱讀全文 ]
《掃蕩報》名詞解釋:1932年南昌,遷漢口。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報??箲鸨l,還派人深入內地開拓新陣地。出版重慶、桂林、昆明等地分版,發展為僅次于《中央日報》社的大報團。桂林... [ 閱讀全文 ]
《中央日報》名詞解釋:1927年漢口。初為國共合作條件下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傳部主辦報紙。4開5張,逢周日增出《我們和世界》一張,綜合評述一周來的軍事、政治、黨務以及國內外新聞。另有... [ 閱讀全文 ]
《新記大公報》名詞解釋:1926年9月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三人組成的新記公司接辦而復刊。吳鼎昌獨資5萬元自任社長,胡政之任經理兼副總編輯,張季鸞人總編輯兼副經理。復刊號發表《... [ 閱讀全文 ]
《布爾塞維克》名詞解釋:1927年上海,中共中央理論性機關刊物。周刊~半月刊、月刊和不定期刊。瞿秋白、蔡和森、李立三先后任主編。全力揭露國民黨叛變革命的罪行,指出只有無產階級政黨... [ 閱讀全文 ]
《紅旗日報》名詞解釋:1930年,由《上海報》和《紅旗》合并而成。李求實主編。初為中共中央機關報,后改為中共中央和中共江蘇省委機關報。發行量達12000份,有國外訂戶,影響巨大。創辦... [ 閱讀全文 ]
《語絲》周刊名詞解釋:1924年北京,孫伏園主編。魯迅積極支持出版,力圖辦一份“任意而談,無所顧忌,要催生新的產生,對于有害于新的舊物,則竭力加以排擊”的刊物。魯迅利用該刊等文... [ 閱讀全文 ]
“記聯”名詞解釋:1932年,左翼新聞記者聯盟成立。在“左翼社會科學家聯盟”(“社聯”)和“集納協會”基礎上成立起來的。通過各種方式,團結進步新聞界,開展革命宣傳活動;同時與國... [ 閱讀全文 ]
《時事簡報》名詞解釋: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后出現,并迅速發展。根據中央規定,各軍及各縱隊均應辦統一命名的壁報,每周一張,毛筆手抄,內容為國內外政治消息、游擊地區群眾斗爭及紅軍... [ 閱讀全文 ]
“紅中社”名詞解釋:1931年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最早創辦的通訊社。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時,第一次通過自己的無線電臺對外發布新聞,宣告中國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正式成... [ 閱讀全文 ]
《青年實話》名詞解釋:1931年龍巖,后遷瑞金。少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蘇區中央局機關報。16開4版單張印刷的報紙~32開本的雜志形式,半月刊、旬刊、周刊。陸定一等主持編務。1934年長征... [ 閱讀全文 ]
《紅星》報名詞解釋:1931年瑞金,中國工農紅軍軍事委員會的機關報,軍委總政治部主辦。初為不定期出版。每期約17000份。長征期間條件極為艱苦,鉛印改手刻油印,每期七八百份,發到連隊... [ 閱讀全文 ]
《新中華報》名詞解釋:1937年中共中央為團結抗日計,將《紅色中華》報改名而成。先后為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機關報、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和中共中央機關報兼陜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主要... [ 閱讀全文 ]
延安《解放日報》名詞解釋:1941年延安創刊,革命根據地出版的第一個大型的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機關報,也是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初期革命根據地影響最大的報紙。日出對開,一張4版。社... [ 閱讀全文 ]
《聯合日報》名詞解釋:1945年,根據中共中央南方局提出的爭取在上海辦一份民間日報的建議而創辦的。由重慶派來的劉尊棋、王紀華等人籌建,為隱蔽黨的面目,由美國新聞處任發行人,并聲... [ 閱讀全文 ]
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名詞解釋:1940年底建立并開播。我國無產階級廣播事業的開端,也是當時解放區新聞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中共新聞事業中有了無線電口語廣播這種新型現代化宣傳工... [ 閱讀全文 ]
《建國日報》名詞解釋:1945年上海問世,報頭欄標有“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主辦,社長郭沫若,總編輯夏衍”字樣,以示其與抗戰初期創刊的《救亡日報》一脈相承。一張4開?!毒韧鋈請蟆房偩?.. [ 閱讀全文 ]
《文萃》周刊名詞解釋:1945年。據毛、周電報精神創辦的集納性、文摘性刊物,孟秋江主編。主要轉載重慶、成都等地報刊的進步文字,旨在將內地之民主運動擴展至上海。黎澍接編改版為時事... [ 閱讀全文 ]
《關于城市黨報方針的指示》名詞解釋:1948年8月15日,總結了黨在城市報刊宣傳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后,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該指示,提出關于城市黨報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項名詞解釋:1)報紙主要為工農兵... [ 閱讀全文 ]
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名詞解釋:1948年10月2日,劉少奇親自去中共中央在其所在的河北平山縣西柏坡舉辦由人民日報社、新華社華北總分社的部分記者參加的學習班作長篇講話,即著名... [ 閱讀全文 ]
一種全新的電視節目制作工具,虛擬演播室技術包括色鍵技術、計算機虛擬場景設計和藍背景技術、燈光技術和攝像機跟蹤技術等。虛擬演播室技術是在傳統色鍵摳像技術的基礎上,充... [ 閱讀全文 ]
1986年12月15日,廣東珠江經濟廣播電臺誕生,進行大膽創新名詞解釋:(1)主持人中心制,即除了新聞節目外,其他節目的信息采集、編輯、播音均由一個人完成。(2)節目形態為大板塊(3)... [ 閱讀全文 ]
1992年10月28日,上海東方廣播電臺應運而生,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形成競爭態勢。他們倡導以提高節目信息量為標志的開放型改革思路名詞解釋:新聞編排上打破了先本地、后國內、國際的陳舊... [ 閱讀全文 ]
(ChinaNationalRadio,簡稱CNN)隸屬于中國國家廣電總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廣播電臺,是中國最重要、最具有影響力的傳媒之一,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中央電... [ 閱讀全文 ]
(chinaRadioInternational,簡稱CRI)創辦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國向全世界廣播的國家廣播電臺。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道世界,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 [ 閱讀全文 ]
手機廣播作為手機媒體的一種存在形式。所謂“手機廣播”,就是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網功能的智能手機收聽廣播。有兩層含義,一是隨著GPRS、3G、WAP等無線通信技術和服務的發展、完善... [ 閱讀全文 ]
以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畫造型為傳播方式,運用藝術的審美思維把握和表現客觀世界,通過塑造鮮明的屏幕形象,達到以情感人目的的屏幕藝術系統。... [ 閱讀全文 ]
研究電視藝術在審美的創作、傳播、欣賞中的特性和規律的學科。具體而言,諸如電視藝術的特性與形態,結構與功能,媒介與機制,思維與形式,創作與欣賞,風格與流派,畫面與聲... [ 閱讀全文 ]
指伴著電視的誕生及電視事業的發展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電視文化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的社會文化,也是一種滲透性極強的文化。它的出現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包括政治、... [ 閱讀全文 ]
“日常審美化”是由英國社會學家邁克·費瑟斯通首次明確構造的。關于“日常審美化”,邁克·費瑟斯通的三種含義最具有概括性名詞解釋:即消解藝術與日常生活間界限的藝術亞文化,將生活... [ 閱讀全文 ]
是通過特定的屏幕造型語言,集中凝練的反映社會生活,抒發創造者的主觀思想感情,畫面清新,詩句凝練,富于思想,強調節奏,具有詩的空靈意境和抒情朦朧美的電視文學樣式。... [ 閱讀全文 ]
運用電視的技術與藝術手段,在屏幕上營造文學意境,抒發深沉的思想情感,給觀眾以文學審美情趣的電視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名詞解釋:電視小說、電視詩歌散文、電視報告文學等。... [ 閱讀全文 ]
名詞吧為您提供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生活、文藝、體育、歷史、人物、自然、地理等各學科名詞解釋大全
Copyright ? 2008-2025 www.thefetchinglife.com 名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