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學②
蜀學名詞解釋: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及呂陶等人所組成的學派。因他們均系四川人而得名。全祖望補編《宋元學案》,別附《蘇氏蜀學略》,著錄三蘇及呂陶諸人生平事略、論著簡介及學派師傳關系等。蘇洵父子三人,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世稱“三蘇”,均屬“唐宋八大家”之列。主張抵抗遼兵,反對兼并,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但仍屬舊黨,是王安石新法的反對派,因而遭到排擠和貶謫。元祐年間,朋黨爭起。以蘇軾、呂陶為代表的蜀黨(或名川黨),與以程頤為首的洛黨、劉贄為首的朔黨,合稱“三黨”。蜀黨同洛黨互相攻訐最烈。在倫理思想方面,蜀學公開主張儒道佛三教合流,尤傾向禪學。蘇軾企圖調和儒佛,他在《老子解》中說名詞解釋:“六祖(指惠能)所云不思善、不思惡,即喜怒哀樂之未發也?!薄爸姓?佛性之異名,而和者,六度萬行之總目也?!?《宋元學案·蘇氏蜀學略》)他還“以孔子老聃并稱圣人”,說“孔子以仁義禮樂治天下,老子絕而棄之?;蛘咭詾椴煌??!?其實,孔子不過是“示人以器而晦其道”,主要使中人以上以此上達道;而老子是“絕仁義、棄禮樂以明道,”兩者目的有一致性。朱熹批評蘇軾《老子解》說,是書“合吾儒于老子,以為未足,又并釋氏而彌縫之,可謂舛矣!”蜀學主要人物從不同角度否定性善論,把仁、智等道德規范不是看作人的本性,而視為人性的功效;認為禮法根源于人好生惡死的生理要求與羞恥心理,不象程朱一派那樣要人們存天理,滅人欲。因此,蘇轍被葉適批評為“爛漫放逸,無復實理,不可收拾?!敝祆渲肛熖K轍“全不從心體上打點、氣象上理會?!?《蘇氏蜀學略·附錄》)由于“本原處歉”,所以在道德教化,“厚風俗,存紀綱處,便澹泊枯槁?!碧K轍為文汪洋澹泊,仕途幾經沉浮,年益高而世事愈淡,致仕后自稱“潁濱遺老”,“不復與人相見,終日默坐,如是者幾十年?!?《文定蘇潁濱先生轍》),全祖望謂蘇氏出于縱橫之學而亦雜有禪。他補編《宋元學案》時,未將蜀學列為正式學案,而是將之與王安石荊公新學并列于書后,稱為“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