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牛陣名詞解釋:戰國后期齊將田單擊敗燕軍的戰術。燕昭王時,樂毅伐齊,連下七十余城,齊僅保有莒及即墨兩地。在燕軍包圍下,田單堅守即墨(山東平度東南)。前279年,燕惠王即位,猜忌樂毅,改用騎劫為帥,騎劫一... [ 閱讀全文 ]
火祆教名詞解釋:公元前七世紀時由波斯人瑣羅亞斯德(Zoroaster)所創的一個宗教,漢語又稱祆教或拜火教。其教義主要為善惡二原說,認為宇宙是由善惡二神所主宰的,善神表現為清凈和光明,惡神表現為污濁和黑暗,... [ 閱讀全文 ]
火燒璦琿城名詞解釋:璦琿(愛輝)位于黑龍江西岸,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古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興起,沙俄派十七萬軍隊侵占我東北。七月初十日(8月4日)占領璦琿城,并縱火焚燒。璦琿古城變... [ 閱讀全文 ]
火器營名詞解釋:清代禁衛軍之一??滴跞?1691)設,選八旗滿洲、蒙古習火器之兵組成。營兵有鳥槍護軍與炮甲兩種。在城內的為內火器營,分槍炮兩營。在城外的為外火器營,專習鳥槍。內外二營,共有鳥槍護軍... [ 閱讀全文 ]
豐升阿名詞解釋:字厚齋。清滿洲正白旗人。郭博勒氏。同治三年(1864)調甘肅、寧夏充馬隊幫帶。七年擢頭等侍衛。光緒十年(1884)補鑲白旗漢軍副都統,次年授鑲白旗護軍統領。十二年總統奉天盛字馬步練軍。光... [ 閱讀全文 ]
豐大業名詞解釋:法國人。清咸豐七年(1857)任法國駐華使館翻譯。同治五年(1866)任書記官。七年轉任駐天津領事。九年五月,向天主堂前聚集的群眾開槍恫嚇,又擊傷知縣隨從,被群眾當場毆斃,演成天津教案。... [ 閱讀全文 ]
豐島海戰名詞解釋:清代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第一仗。光緒二十年(1894)六月,清政府命濟遠、廣乙等艦護送仁字軍增援駐朝鮮牙山清軍。二十三日(7月5日)晨,當濟遠等艦返航駛至豐島海面時,突遭日軍吉野、浪速、... [ 閱讀全文 ]
豐鎬遺址名詞解釋:位于西安市西南十二公里的灃河兩岸,豐邑在河西,面積約六平方公里,鎬京在河東,面積約四平方公里。這里發現有西周時的居住遺址、墓葬、車馬坑、制陶、制骨等手工業作坊。居住遺址中發現的... [ 閱讀全文 ]
韋安石名詞解釋:唐京兆萬年(陜西西安)人。舉明經,初任乾封尉。武則天時任宰相,為政清嚴,敢于諫爭。睿宗時,因不黨附太平公主貶蒲州刺史。開元二年(714)再貶為沔州別駕,嘆曰名詞解釋:“只須我死”,悲憤而卒... [ 閱讀全文 ]
韋叡名詞解釋:字懷文。南朝梁京兆杜陵(陜西西安東南)人。世為三輔著姓,齊末為建威將軍。從蕭衍(梁武帝)起兵。梁初為輔國將軍、豫州刺史。天監四年(505),統兵敗北魏軍,攻取合肥。次年,魏中山王元英率軍圍... [ 閱讀全文 ]
韋應物名詞解釋:唐詩人。長安(陜西西安)人。少年時以三衛郎事玄宗??穹挪涣b,為人輕視,便折節讀書,中進士。后為滁州、江州、蘇州刺史。他有意學陶淵明,多寫山水田園詩,也寫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詩風簡... [ 閱讀全文 ]
韋志俊名詞解釋:清代太平天國將領?;蜃黜f俊、韋十二。廣西桂平人。韋昌輝弟。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南京)后,封國宗。奉命與石祥禎等增援西征軍。次年加提督軍務銜??宋錆h三鎮,后援田家鎮,失... [ 閱讀全文 ]
韋拔群名詞解釋:廣西東蘭人。壯族。1916年在家鄉組織討袁義軍,后又組織“改造東蘭同志會”,反對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1925年入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畢業后回到廣西在東蘭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運... [ 閱讀全文 ]
韋孝寬名詞解釋:名叔裕,以字行。北周京兆杜陵(陜西西安東南)人。關隴地區著名土族。善于用兵。北周建,拜小司徒。用離間計促使北齊殺其名將斛律光。周武帝時上平齊三策;①見機而作,四道伐齊,使其顧此失彼,... [ 閱讀全文 ]
韋紹光名詞解釋:又名進可。清廣東南??h三元里人,祖籍香山(中山市)人。菜農出身,喜習武術。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九日晨,占據廣州城北四方炮臺的英軍,竄至三元里一帶騷擾,并侮辱其妻李喜。他和村民奮起... [ 閱讀全文 ]
韋昌輝名詞解釋:清代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原名韋正。廣西桂平縣金田村人。地主出身。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經馮云山動員加入拜上帝會。入會后,鑄造武器,籌備糧餉,為準備起義作了不少工作。三十年十二月(18... [ 閱讀全文 ]
韋廉臣名詞解釋:英國蘇格蘭人。清咸豐五年(1855)受長老會派遣來華,在上海傳教。七年因病回國。同治二年(1863)再度來華傳教。十三年任《萬國公報》編輯和撰稿人。光緒三年(1877)任基督教在上海的學校教科... [ 閱讀全文 ]
王名詞解釋:夏商周三代最高統治主的名號。春秋時楚國國君首先稱王。戰國時各國國君均稱王。秦統一后一度罷廢,最高統治主改稱皇帝。楚漢之爭前,項羽又大封諸侯王。西漢時成為最高的封爵,位次皇帝。劉邦翦... [ 閱讀全文 ]
王鳳名詞解釋:①(?—前22)字孝卿。西漢東平陵(山東濟南東)人。元帝皇后王政君即其妹。初任衛尉,封陽平侯。成帝繼位后,他獨攬朝政,結黨營私,以外戚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其弟五人同日封侯,世謂“五侯”... [ 閱讀全文 ]
王文名詞解釋:明朝大臣。初名強,字千之,束鹿(今屬河北)人。永樂進士,授監察御史。宣德末賜名文。英宗即位,遷陜西按察使。正統三年(1438)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五年召為大理寺卿,次年遷右都御史。九年出... [ 閱讀全文 ]
王允名詞解釋:字子師。東漢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當地世家大族。曾為郡吏,捕殺小黃門趙津,由此聲名鵲起。中平元年(184)為豫州刺史,鎮壓黃巾起義。彈劾權傾內外的中常侍張讓,遭誣陷,一個月中兩次被捕下獄... [ 閱讀全文 ]
王漢名詞解釋:字竹庵,后名潮,號怒濤。近代湖北蘄水人。清光緒三十年(1904)參加武昌科學補習所。曾謀響應黃興等在湖南發動的起義,事泄未果。次年欲行刺清戶部侍郎鐵良,由武昌尾隨至河南南彰德,以槍擊之,不... [ 閱讀全文 ]
王田名詞解釋:王莽新朝所實行的國家土地所有制,始建國元年(9),王莽為了解決豪強兼并土地的嚴重問題,下令廢除土地私有制,將天下土地收歸國有,稱為“王田”,不許買賣。并按照孟子所說古代“井田制”的內容,... [ 閱讀全文 ]
王旦名詞解釋:字子明。宋大名莘縣(山東莘縣)人。太平興國進士。予編《文苑英華》。咸平四年(1001), 為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契丹來犯,從真宗至澶州,后還東京權留守事。三年,拜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 [ 閱讀全文 ]
王尋名詞解釋:新莽大臣。封丕進侯,任大司徒。公元23年奉王莽命令,與王邑率眾郡兵四十二萬,鎮壓綠林起義軍。在昆陽之戰中,兵敗被殺。 ... [ 閱讀全文 ]
王亥名詞解釋:商先公名。又作胲、核、該、垓,或誤作眩、冰、振。契六世孫。對商族發展有重要貢獻,商人祭祀他的卜辭甚多。尊為高祖。據傳,他駕牛車在部落間進行交易,被有易氏所殺,并奪走車牛財物。... [ 閱讀全文 ]
王罕名詞解釋:克烈部首領。即脫斡里勒汗。鐵木真父親也速該的安答。也速該死,幫助鐵木真恢復舊部,擊敗蔑兒乞部,鐵木真把他當做自己的父親。1194年助金大將完顏襄攻塔塔兒,金封他為王,故稱王罕(王汗、汪罕... [ 閱讀全文 ]
王明名詞解釋:原名陳紹禹,安徽六安人。1925年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學習期間,得到該校校長米夫的器重,并組織宗派主義小集團。1930年回國后,曾在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等單... [ 閱讀全文 ]
王一飛名詞解釋:浙江上虞人。1920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赴蘇聯學習。1922年轉為中共黨員,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莫斯科地方委員會委員長。1924年秋回國。曾任中共上海(江浙)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后調中... [ 閱讀全文 ]
王士禛名詞解釋:清朝官吏、詩人。字子真,一字貽上,號阮亭、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桓臺西)人。順治進士。歷任推官、主事、侍講、侍讀、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官。他論詩推崇唐朝王維、孟浩然,倡“神... [ 閱讀全文 ]
王占元名詞解釋:近現化山東館陶(河北館陶)人。青年時入清政府淮軍劉銘傳部。后入學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后入宋慶軍。曾參加中日甲午戰爭,戰后投袁世凱新建陸軍,任工程營隊官。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以后歷任... [ 閱讀全文 ]
王云五名詞解釋:原名之瑞,字岫廬,筆名龍倦飛。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早年曾在中國公學、國民大學任教。1921年后,先后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東方圖書館館長、商務印書館總經理,主編《萬有文庫》,輯... [ 閱讀全文 ]
王盡美名詞解釋:原名瑞俊,字灼齋,又名燼美等。山東莒縣人。1919年11月和同人鄧恩銘等發起成立勵新學會,創《勵新》半月刊。1920年9月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1年初秘密建立山東共產黨組織。1921年7月作... [ 閱讀全文 ]
王爾琢名詞解釋:湖南石門人。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1925年參加東征討伐陳炯明和平定滇軍楊希閔與桂軍劉震寰的叛亂。北伐戰爭時,任北伐軍東路先遣軍黨代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參加... [ 閱讀全文 ]
王懷慶名詞解釋:字懋軒。近現代直隸寧晉(河北寧晉)人。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歷任清政府北洋軍騎兵協統、東三省總督署軍務會辦、奉天巡防中路統領等職。辛亥革命時曾參與鎮壓灤州起義。民國成立任冀南等地鎮... [ 閱讀全文 ]
王克敏名詞解釋:浙江杭縣(今屬余杭)人。清末任留日浙江學生監督,后為駐日公使館參贊,回國后曾在外務部任職。在北洋軍閥政府時期,歷任中法實業銀行總經理、中國銀行總裁、財政總長、鹽務署辦等職。1933年... [ 閱讀全文 ]
王建墓名詞解釋:五代前蜀皇帝王建(847—918)的陵墓,號永陵。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撫琴臺。1943年發掘。出土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分布在棺床四周的石刻。其中的二十四幅樂舞石刻對于研究我國古代音樂史,尤其... [ 閱讀全文 ]
王若飛名詞解釋:原名運生,字繼仁,化名黃敬齋等。貴州安順人。1917年赴日留學。1919冬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在巴黎參加發起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旅歐支部成立后,是支部負責人之一。192... [ 閱讀全文 ]
公理日報名詞解釋:1925年6月3日在上海創刊。由沈雁冰、鄭振鐸、葉圣陶、胡愈之等任編輯。 ... [ 閱讀全文 ]
公孫舉、東郭竇起義名詞解釋:東漢桓帝永興二年(154),泰山(山東泰安東北)、瑯邪(山東臨沂北)人公孫舉、東郭竇起義,攻略郡縣,殺死官吏,聚眾三萬人,活動于青、兗、徐三州(山東東北部、西南部和江蘇北部)。永... [ 閱讀全文 ]
今文尚書名詞解釋:秦始皇焚書時,濟南人伏生將一部《尚書》竹簡藏在墻壁之中,西漢建立以后廢除了秦的禁書令,伏生取出所藏竹簡,結果有的斷爛,有的字跡模糊不能辨認,經湊拼僅得到二十八篇。伏生以此傳授弟子... [ 閱讀全文 ]
今曰名詞解釋:“五四”時期期刊,月刊,1922年2月15日于北京創刊,現見十期,胡南湖主編。對馬克思的生平和著作,特別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進行了介紹,在中國思想界產生一定影響,但該刊同時宣揚眾多... [ 閱讀全文 ]
今古學派名詞解釋:亦作今、古文經學派。我國古代研究儒家經傳的兩個流派。西漢時,政府設《尚書》、《易》、《詩》、《禮》、 《春秋》五經博士,所授經文都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稱今文。而魯恭王劉余、河... [ 閱讀全文 ]
今文經學名詞解釋:經學研究中的學術流派。與古文經學相對應。今文經指漢代學者所傳述的儒家經典,用西漢初年通行的文字隸書記錄,大都沒有先秦的古文舊本,而由戰國以來學者師徒父子傳授,到漢代才一一寫成定... [ 閱讀全文 ]
倉部名詞解釋:官署名。三國魏有倉部郎。南朝宋置曹。度支尚書所領下屬機構。隋唐歸戶部,更名倉部司,掌全國倉儲出納及其政令。唐高宗時改為司庚,玄宗時改為司儲,后復舊。長官為倉部郎。隋時改稱倉部侍郎。... [ 閱讀全文 ]
倉頡名詞解釋:一作蒼頡。傳說為黃帝的史官,文字的創造者?!盾髯印そ獗巍访~解釋:“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笨赡軅}頡在研究整理古代文字上,成績卓著,后人誤將文字的發明歸功于倉頡一人。... [ 閱讀全文 ]
倉場侍郎名詞解釋:官名。清制戶部設總督倉場侍郎,滿、漢各一人,駐通州(今北京通縣),掌漕糧收貯,其屬有坐糧廳、大通橋監督及各倉監督。 ... [ 閱讀全文 ]
倉慈名詞解釋:字孝仁。三國淮南(治今安徽壽縣)人。建安年間,于淮南募民屯田。魏明帝時遷敦煌太守,打擊豪強,抑制兼并,保護中外過往客商,有利于絲綢之路的興復。 ... [ 閱讀全文 ]
介之推名詞解釋:春秋時晉國隱士。一作介子推、介推。曾同公子重耳(晉文公)流亡在外,傳說重耳過曹,川資被人盜走,餓得不能行走。他割股以食重耳。重耳得國后,賞賜隨從人員,他認行賞是上下相欺,同母親一起隱... [ 閱讀全文 ]
牛頭銳名詞解釋:亦稱牛具稅。金代猛安謀克戶所輸之稅。其制,耕牛三頭為一具,以牛具為單位占有耕地,一具占田四頃四畝,占田最多無過四十具。最初,一具納粟一石,天會四年(1126)定為五斗。所納稅糧由政府儲積... [ 閱讀全文 ]
毛澤東名詞解釋:字潤之,曾用名子任、李德勝、毛允滋等。湖南湘潭人。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1918年4月發起組織新民學會。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后在長沙創辦《湘江評論》。1920年7月組織文... [ 閱讀全文 ]
牛僧孺名詞解釋:字思黯。唐安定鶉觚(甘肅靈臺)人,一說隴西狄道(甘肅臨洮縣南)人。永貞進士。元和三年(808),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授伊闕尉。由于對策批評朝政,遂為宰相李吉甫排斥,考官亦被貶謫。此次科場... [ 閱讀全文 ]
毛澤民名詞解釋:湖南湘潭人。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安源煤礦從事工人運動。1925年在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1年任閩粵贛革命根據地軍區經理部部長,10月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國家銀行行長。1934年參... [ 閱讀全文 ]
毛澤覃名詞解釋:湖南湘潭人。192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工人運動和青年運動。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上井岡山。后隨毛澤東轉戰贛南、閩西,開辟新的革命根據地。曾任贛西南特委委員,江西永豐、吉安、泰和中... [ 閱讀全文 ]
壬辰詔書名詞解釋:亦稱壬辰之科。樂晉以來,南北權豪競相兼并土地,占山護澤。封建政府為確保對山林川澤的壟斷權,屢下詔書,予以禁止。成帝咸康二年(336)壬辰日,下詔名詞解釋: “占山護澤,強盜律論,贓一丈以... [ 閱讀全文 ]
毛兒蓋會議名詞解釋: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毛兒蓋召開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戰略方針之補充決定》,批評了張國燾企圖使紅軍主力西渡黃河,向青海、寧夏、新疆邊遠地區逃跑的錯誤。要求紅軍迅... [ 閱讀全文 ]
壬寅聞見紀略名詞解釋:書名。一卷。清袁陶愚撰。原載《人文月刊》第四卷第一至四期,1933年排印本。自署“華亭野史”,又曰“大滌山人”。其中起自清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一日(1842年6月9日)英船入吳淞口,迄... [ 閱讀全文 ]
壬寅宮變名詞解釋: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二十一日凌晨,世宗正在乾清宮熟睡,以楊金英為首的十幾個宮女密謀趁機把他勒死。楊金英把繩套套在世宗脖子上,兩個宮女各執一端使勁拉繩,但因結繩套時誤成死... [ 閱讀全文 ]
長狄名詞解釋:古族名。也稱長翟。春秋時狄族的一支。形體高大?;顒佑诮裆轿髋R汾、長治至山東邊境一帶。春秋時,經常侵伐周王室及魯、衛、宋、齊、晉、鄭等國。春秋中葉,先后被齊、魯、晉、衛等國攻滅。... [ 閱讀全文 ]
長槍會名詞解釋:清代山東濮縣、范縣等地的農民武裝。清咸豐十一年(1861),山東菏澤、濮縣(今并入范縣)、范縣等地的長槍會在郭秉鈞、王來鳳、劉占考等領導下攻占范縣,并屢敗清軍。后清軍僧格林沁和勝保聯合... [ 閱讀全文 ]
長城抗戰名詞解釋:1933年3月日軍侵占熱河后,又繼續向長城線上的軍事要地喜峰口、古北口和冷口等地發動進攻,中國駐軍宋哲元、商震等部奮起抵抗。給予敵軍以重大殺傷。后由于蔣介石阻撓前線抗戰,使長城抗戰... [ 閱讀全文 ]
長沙大火名詞解釋:蔣介石為阻止日本侵略軍對華南的進攻,采取的“焦士抗戰”措施。1938年10月, 日軍攻陷武漢后,一部沿粵漢路南下,于11日攻占湖南重鎮岳陽。12月,蔣介石電令湖南省當局,在日軍進攻長沙時,焚... [ 閱讀全文 ]
長蘆鹽運使名詞解釋:明清官名。元代設河間鹽司,明初改名長蘆,因運司駐在長蘆鎮(滄州市)而得名。掌管直隸灣(北起山海關,南至老黃河口)一帶的鹽業生產、保衛灘坨、巡察灘私、整理場務。有督察各鹽場場長的... [ 閱讀全文 ]
長辛店工人俱樂部名詞解釋:京漢鐵路長辛店工人最早的工會組織。1921年5月1日,在北京共產主義小組鄧中夏的領導下成立,有一千多工人參加。通過了章程,推選王俊為主任。出版《工人周刊》。1922年8月,中國共... [ 閱讀全文 ]
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名詞解釋:1920年10月,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后,把工人比較集中的長辛店作為進行工人運動的重點。1921年1月,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正式成立,主持人鄧中夏,設專職教員三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 閱讀全文 ]
長沙泥木工人大罷工名詞解釋:1922年9月,長沙泥木工人在勞動組合書記部湖南分部主任毛澤東領導下,成立了泥木工會。10月6日,工會提出增加工資等要求,四千余工人舉行大罷工,23、24兩日共六千泥木工集會請愿... [ 閱讀全文 ]
長辛店鐵路工人大罷工名詞解釋:1922年8月24日,京漢鐵路(今京廣線北段)長辛店(今屬北京市)三千余工人,在共產黨人鄧中夏的領導下舉行了大罷工。工人向路局提出了開除總管、工頭,承認工人俱樂部有推薦工人之... [ 閱讀全文 ]
升貶制度名詞解釋:清代太平天國保升奏貶官吏的制度?!短斐锂€制度》規定名詞解釋:官吏三年一升貶,當升貶之年,卒長細核其所統兩司馬及伍長,如實填寫其功過,逐級上報,直至天王。經核查后,其或升任某一級職... [ 閱讀全文 ]
丹陽之戰名詞解釋:戰國時秦敗楚之役。戰國初期,為破壞齊、楚聯盟,秦派張儀入楚,詐許商於之地六百里作代價,勸楚絕齊從秦。楚懷王撕毀與齊國盟約后方知受騙。楚懷王十七年(前312)楚發兵攻秦。兩軍戰于丹陽(... [ 閱讀全文 ]
丹朱名詞解釋:傳說為堯之子。名朱,一作絑,居于丹水,謂之丹朱,堯之不肖子。堯禪位于舜,舜避丹朱于南河(河在堯都之南)之南,人們都不理睬丹朱,舜乃即天子位。 ... [ 閱讀全文 ]
月表名詞解釋:紀傳體史書中“表”的一種,是按月記事的史表。司馬遷著《史記》時,因秦末局勢變化很快,不便于以年記,故作《秦楚之際月表》。以后正史中并不多見。 ... [ 閱讀全文 ]
月氏名詞解釋:亦作月支。古代西域民族名。秦漢之際其族游牧于敦煌、祁連間。漢文帝前元三至四年(前177—前176)間,被匈奴擊破,余部多數西遷媯水(中亞阿姆河)北,擊敗大夏,稱大月氏。少數沒有西遷的月氏人入... [ 閱讀全文 ]
月選名詞解釋:明制,聽選及考定升降者,雙月大選,其序定于單月。改授、改降、丁憂、候補者,單月急選。二者統稱月選,所選之官,則稱為月官。清沿明制不變。 ... [ 閱讀全文 ]
月月小說名詞解釋:清光緒三十二年秋(1906年9月)在上海創刊。吳沃堯(趼人)、周桂笙、許伏民主編。吳并為之作序,內稱凡讀小說者“其專注在尋繹趣味,而新知識實即暗寓于趣味之中”,故欲小說“為德育之一助”... [ 閱讀全文 ]
烏孫名詞解釋:古族名。初游牧于敦煌、祁連山之間。西漢初年為大月氏所敗,依附匈奴。后隨匈奴擊破大月氏,西遷至今伊犁河上游地區,都赤谷城。以畜牧為業,兼營狩獵。后漸強大,人口達六十三萬,遂脫離匈奴獨立... [ 閱讀全文 ]
烏布名詞解釋:烏布為滿語差事的意思。清政府中央各部郎中以下官,凡實際負責掌印、主稿等事者,均稱烏布。 ... [ 閱讀全文 ]
烏氏倮名詞解釋:戰國時大畜牧主。倮人名,烏氏縣名,失其姓氏。善牧畜。當牲畜繁殖多了,就賣出去,然后搜求奇物繒帛,伺機獻給戎王。戎王用十倍其價格的牲畜償還他。他的畜群多到不能具數,而以山谷來量。秦始... [ 閱讀全文 ]
烏泰叛亂名詞解釋:民國初年發生的內蒙古王公的反叛事件。外蒙“獨立”以后,內蒙古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前旗郡王烏泰即與之聯絡,請求“援助”。1912年8月,烏泰在沙俄和外蒙支持下,公開發動武裝叛亂,并發布《... [ 閱讀全文 ]
風俗通義名詞解釋:書名。東漢應劭撰?!逗鬂h書》本傳作《風俗通》。原本三十一卷,包括錄一卷,共一百三十篇。后多散佚,今存十卷。清代嚴可均輯有佚文六卷( 《全后漢文》卷三十六——四十一),書中《姓氏扁... [ 閱讀全文 ]
風胡子名詞解釋:春秋時楚人,工于造劍。傳說他奉楚王命至吳,請歐冶子、干將為楚王造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大悅。晉鄭聞而求之,不得,乃興師圍楚。三年不解,楚王引泰阿之劍,登城麾之... [ 閱讀全文 ]
仇池氐名詞解釋:氐族的一支。因世居仇池山(甘肅西和西南洛峪)得名。該地山水豐美,產鹽,有地方百頃,故又名百頃氐。東漢末氐族中最強大的一支。酋長楊千萬擁眾萬落,自稱百頃氐王。建安十八年(213)為曹操所... [ 閱讀全文 ]
仁宣之治名詞解釋:明代仁宗、宣宗統治時期(1425—1435)的國策由嚴猛而趨向平穩。內閣制度得以發展、完善,閣臣官階由正五品提高到正三品,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正派官員被重用, “仁宣之間,政在三楊”。閣... [ 閱讀全文 ]
片馬問題名詞解釋: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各族人民抵制英國武裝侵占我國云南西部片馬地區和收回這一地區主權的事件。片馬在高黎貢山以西,元朝時屬云南行省云龍甸軍民府,明時屬永昌軍民府茶山土司,清乾隆時置... [ 閱讀全文 ]
片面抗戰路線名詞解釋: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被迫抗戰以后所采取的繼續壓迫人民,主張單純依靠政府和國民黨正規軍的抗戰路線。在此路線指導下,造成國民黨戰場節節失利的局面。 ... [ 閱讀全文 ]
氏族名詞解釋:也叫“氏族公社”。它是原始社會中以血緣關系結成的最基本的社會組織。萌芽于大荔人到丁村人即早期智人(古人)時期,形成于柳江人到山頂洞人即晚期智人(新人)時期。氏族公社又分為兩個階段名... [ 閱讀全文 ]
幣制改革名詞解釋:①國民黨政府在英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對貨幣制度的一次改革。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發布了關于幣制改革的緊急法令。其主要內容為名詞解釋:(1)統一貨幣發行權,實行法幣政策;(2)實行白銀... [ 閱讀全文 ]
反驗契斗爭名詞解釋:辛亥革命后農民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封建剝削的斗爭。1914年1月11日,北洋政府頒布《驗契條例》、《契稅條例》,規定政府查驗賣契、典契規則,每查驗一張,收費一元,注冊費一角,引起農民反抗... [ 閱讀全文 ]
氏族貴族名詞解釋:也叫“氏族顯貴”。原始社會末期,隨著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的發展,商品交換日益增多,氏族、部落首領及一些強大的家族侵占公有財物,逐漸成為有財有勢的特權階層,即氏族貴族。進而通過掠... [ 閱讀全文 ]
反奉倒段運動名詞解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對軍閥統治的群眾運動。五卅運動后,奉系軍閥代替了直系軍閥的地位,和段祺瑞政府勾結,成為帝國主義屠殺中國人民最兇惡的兩個劊子手。中國共產黨根據這種情況,和國... [ 閱讀全文 ]
反清丈斗爭名詞解釋:1911年辛亥革命后農民反對北洋軍閥政府封建剝削的斗爭。1914年12月14日,北洋政府決定實行“清丈地畝”。規定由地方政府設立清丈局,實行“官督紳辦”,企圖通過“清丈”對農民所開荒地... [ 閱讀全文 ]
反清鄉反掃蕩反圍剿名詞解釋: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軍民為了粉碎日本侵略軍向抗日根據地的“清鄉”、“掃蕩”和“圍剿”,進行了反清鄉反掃蕩反圍剿的斗爭,開展了群眾性的游擊戰爭。他們在殘酷斗爭中創造了... [ 閱讀全文 ]
反教會侵略斗爭名詞解釋: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中國人民反對基督教在華勢力的斗爭。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外國傳教士通過《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獲得在中國內地自由傳教的權利?;浇虝萘λ煸谥?.. [ 閱讀全文 ]
反對美國扶持日本,挽救民族危機聯合會名詞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帝國主義為了使日本成為它在遠東反蘇、反共、反人民的基地,扶植日本軍國主義;國民黨聽命于美國對日政策,任用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 [ 閱讀全文 ]
反對無政府主義的斗爭名詞解釋:“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與無政府主義之間的一場斗爭。 “五四”前后,以黃凌霜、區聲白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者以鼓吹新思潮的面目加入了新文化統一戰線。他們反對一切“強權”... [ 閱讀全文 ]
允襈名詞解釋:清朝皇子。滿族。愛新覺羅氏,康熙帝第九子。宜妃郭絡羅氏生??滴跛氖四?1709),封貝子。世宗即位,出駐西寧。雍正三年(1725),以傲慢無人臣禮,與允禩等私結黨援罪,奪爵,幽禁西寧。次年,逮還... [ 閱讀全文 ]
允礽名詞解釋:清朝皇子。愛新覺羅氏,滿族??滴醯鄣诙?孝誠皇后生??滴跏哪?1675),立為皇太子。幼年,康熙帝曾親自教授讀書。后由大學士張英、李光地等為師教授。四十七年(1708),因肆惡虐眾,暴戾淫亂... [ 閱讀全文 ]
頭下戶名詞解釋:亦稱“投下戶”,遼代頭下州的人戶,多系被契丹貴族俘獲的漢人及渤海人。最初,他們連同各頭下州縣一起,都是其主人的私產。因此,這類被俘掠來的人戶,其身分曾經是奴隸。后來,隨著國家對頭下... [ 閱讀全文 ]
頭曼名詞解釋:匈奴單于。在位時,不敵鄰近的東胡、月氏,秦始皇32年(前215),又敗于秦將蒙恬,遂棄河南地北徙。秦二世元年(前209),為其子冒頓所殺。 ... [ 閱讀全文 ]
頭賤漢名詞解釋:亦作“頭錢價漢”。北齊統治者對漢人的賤稱?!侗笔贰じ甙簜鳌访~解釋:“劉貴與昂坐,外白河役夫多溺死。貴曰名詞解釋:頭錢價漢,隨之死?!?《資治通鑒》卷一五七作“一錢漢”。胡三省注名... [ 閱讀全文 ]
頭下州名詞解釋:即頭下軍州。契丹立國后,尚保存著部落聯盟時代的遺跡。諸王、外戚、大臣及各部族首領參與征伐,所俘獲的“生口”即成其私產。為適應漢人農業生產及定居生活的習慣,將這些“生口”集中安置... [ 閱讀全文 ]
名詞吧為您提供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生活、文藝、體育、歷史、人物、自然、地理等各學科名詞解釋大全
Copyright ? 2008-2025 www.thefetchinglife.com 名詞吧